早報記者 龔菲
  “我想大部分南京人的鄉愁,最基本的是兩樣:明城牆和梧桐樹。大部分外地人對南京的記憶或者認同,可能也就是梧桐樹和明城牆。”13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在參加該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專題議政會時表示,記住鄉愁,人們對城市就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據瞭解,當天的議政會主要圍繞“推動南京文化繁榮發展、加快推進人文都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而進行專題討論。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和列席發言的政協委員們談南京文化,表示首先要把文化遺產保護好,才能讓南京人更有歸屬感,外地人更有認同感。楊衛澤表示,南京整座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因此南京的文化遺產保護是遍佈城市每個角落的一項工作。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是每一個南京人,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和領導人的職責。
  說起南京人的歸屬感,楊衛澤延伸談到鄉愁。“有一句話叫記得住鄉愁,詩中的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每個人都有鄉愁。”楊衛澤分享起自己的鄉愁,回憶起小時候上學時,家鄉的小橋和小學校園的亭子。“雖然現在亭子已經被拆掉了,那座橋,過去看上去很宏大,現在看上去很小,是正兒八經的‘小橋’。”談起南京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講道,對於南京,他的鄉愁則是學校里的民國建築,以及路兩邊的合歡樹。
  南京的“法國梧桐”歷來非常有名,早在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種了2萬棵懸鈴木,南京人俗稱其為“法國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種植熱潮”,當時南京市內的梧桐樹達到了約10萬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於道路拓寬等工程,南京市內的梧桐樹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種植於民國時期的2萬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2003年,南京地鐵2號線在建設中也遇到過移栽樹木的問題。最初工程計劃移栽樹木1065棵,後來對具體車站的設計和施工方案進行了修改,以避開大樹,最終遷移190棵,為此工程投資增加了5000萬元。當時市園林局承諾“190棵遷走的大樹確保不死一棵”,但事後回訪發現移栽後樹木的存活率僅有18%。而在2010年,在南京地鐵3號線建設中,市政府計劃在沿線除市政府站和浮橋站之外的11個站點處移走600多棵樹木,其中200多棵是1950年代種植的梧桐樹,其餘還有香樟、臭椿、高桿女貞、欒樹等。2011年3月初,時任南京市市長的季建業為建設南京地鐵3號線以及10號線,將南京市主城區內許多於上世紀中期栽種的梧桐等樹木砍伐、遷移,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強烈不滿,他們發起活動要求保護南京市內的行道樹。這也成為季建業落馬以後,被媒體反覆提及的“政績”。
  在當天的專題討論中,楊衛澤還表示,“我們要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不做昏庸官;保護好老祖宗的遺產,對歷史負責,不做敗家子;保護好老天爺的惠贈,對自然負責,不斷子孫路。”
  (原標題: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談鄉愁:保護明城牆梧桐樹,不做敗家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g82wgeo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